第324章 合作-《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》
第(2/3)页
到了约定好的时间,王海坐上惠农的汽车来到李未的四合院里,院子中间摆了张桌子,李未陪着一位四十来岁的男子正坐在桌边喝茶,见王海来了便帮他们介绍,“您二位应该早就知道彼此的名字,何老师,这就是王海,王海,这就是在报纸上支持过你的何老师,何老师现在在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工作,《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就是他参与起草的!”
“李董您好,何老师您好!非常感谢何老师仗义执言!”王海今年才二十二岁,以前一直待在青岛,陡然遇到两位大人物,难免有些惶恐。
“不用拘束,今天就是随便聊聊,我跟何老师对你之前做的事情可是很赞赏的!”李未笑着邀请他坐下。
“对,我们颁布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是为了什么?不就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么?在假货肆虐时期,消费者就应该向贩假者开战,获得索赔也是消费者应有的权益之一,你的做法合法合理!工商局凭啥说你是刁民?”何山也乐于看到自己制定的法律发挥作用。
人既然已经到齐,那就可以上菜了,王海边吃边在李未的询问下说起了自己的经历,他家境不错,父亲在青岛郊区有一家树脂凋塑产品厂,王海八十年代末初中毕业后就帮忙打理业务;由于厂子经常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纠纷,王海逐步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,在1992年参加了一个法律函授班。
今年来bj是为了陪同表弟参加考试,表弟要准备考试没时间玩他就自己逛,逛到一家书店时,他读到了何山起草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发现里面有一条这样的规定: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,应当加倍赔偿。
一开始,他并没有将这句话当回事,直到在bj隆福商业大厦二楼的商场里,发现一副只要85元包装精美的进口名牌耳机时,这句话勐然间隆隆地在耳边响起,这种耳机的市场价远不止85,而且他还在耳机的合膜缝处发现了小毛刺,已经有多年商业经验的王海立刻断定这就是假货,马上萌生了检验法律的想法。
“......可惜闹到最后也没全部赔偿,算起来我还是亏了!”讲完自己第一次打假的经验后,王海非常遗憾。
“这种裁决完全没有道理,难道知道这是假货就不能买了么?按照规定第一选择是应该去工商局举报,但是工商局管得过来么?在现在这个假货盛行的特殊时期,就该有你这样的人来打击制假贩假,保护消费者的权益!”何山对工商部门的处理很不满意,认为他们没有遵守自己起草的法律。
“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很多!”何山从法律角度来批评,李未则从现实层面来分析,“首先是新颁布的法律需要一定时间才会被大家熟悉和接受,现在《消费者权益法》才刚刚颁布没多长时间,基层工作人员不熟悉条文也是可以理解的;其次,何老师刚才说的很对,工商局就那么点人,现在制假贩假售假情况又这么普遍,他们确实管不过来;而且,这里面还涉及到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,就拿小王这件事来说吧,福隆大厦里面绝对不止耳机这一种假货,如果真加倍赔偿,那全bj的消费者就都过去打假了,福隆大厦还经营地下去么?”
这可是眼下京城最红火的商场之一,每年贡献大量税收,还解决了许多就业岗位的问题,从这方面考虑,也不能让王海的打假成了!
“但是他们这么做也得有个度,毕竟消费者的权益也是要保护的么!所以如果你想继续打假的话,也可以这么做,但准备工作得更充分一些,最好是请何老师帮你介绍几位律师,和他们合作进行!”瞅见王海似乎有些郁闷,李未又宽慰道,可别因为自己几句话就断了他的打假之路啊。
“美国那边的相关体系要完善一些,律师往往会通过发起集体诉讼的方式为消费者争取权益!不过这种方式眼下在国内似乎还不太具备学习的条件!”何山在制定法律条文的时候,也经常学习外国的资料,所以熟悉其他国家的做法,“律师的话没问题,我给你写几个电话,你就说是我介绍的,他们肯定配合。”
“谢谢何老师!”王海接过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,小心翼翼地塞进钱包里,看这架势他确实打算继续干打假这一行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