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5章 收粮-《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考虑了一晚,把思路理清楚,李未便去找杜老和童老聊了聊,他俩对李未的想法也很支持,“现在农民不愁吃的了,但挣钱还是不容易,卖粮尤其难,卖给粮站好多时候收回来的都是白条,这些白条是不可能拿去买油盐、给孩子交学费的,所以引入民营经济进入粮食收购行业,多少能给他们一点儿实惠。”

    他俩身为农业方面的高级智库专家,很清楚当下的形势,以现如今的粮食产量,已经不需要国家把粮食都握在手里了,每年只需要完成保底收购量就行,剩下的大可以交给民营企业去收购、加工、出售,这样有助于让农民得到实惠,让消费者吃到更好的精加工粮食,还能刺激国营企业改制,减少政府开支,所以没理由不支持李未这么做。

    他们俩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最高层的意思,听他们这么说李未就放心了,但林毅夫针对这项政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,“放开粮食流通确实是好事,但根据现在的情况,在刚开始放开的时候,很有可能出现粮食暴涨的情况。”

    他总结了几个原因,首先以前那些国有企业不担心收购任务完不成,因为农民除了把粮食卖给他们没有其他选择,现在有了私营企业加入收购,这就形成了竞争,农民肯定是那边给的价格高卖给那边,所以必然会出现双方争相涨价收购的情况,到时候你涨三分我涨五分,这涨价可就停不下来了。

    其次,这些年农村人口一直在向城市进行大规模流动,导致农业生产和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,虽然粮食的产量上去了,但花钱购买粮食的人也越来越多,粮食价格自然会增长。

    最后,此前粮食市场是相对封闭的,地方上的粮食只能卖给本地粮站,现在外地企业也可以过去收购了,南方经济好,城市人口多,对粮食的需求量大,粮食价格也高,到北方收购粮食去南方销售显然有利可图,所以一定会有外地商人过来收购粮食,而粮价先期上涨的信息,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播,肯定会助长农民的涨价心理预期和惜售心理。

    他们就会不急着卖粮而是选择待价而沽,如此以来市面上流通的粮食就少了,收购者为了早日完成收购目标只能涨价,看到涨价农民更加惜售,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,再次推动粮食价格上涨。

    另外,朱总提出的人民币贬值也会促使粮食涨价,现在国内的粮食价格虽然比国际市场高百分之二十,但算上人民币贬值百分之五十七,那么把粮食送到国际市场上出售依旧可以赚取百分之三十的利益,虽然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出口,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肯定会有人想办法,这还是会促使粮价上涨。

    这不过这就跟李未没啥关系了,这是他们几位专家要操心的事情,李未只需要知道他能收小麦开面粉加工厂就好。

    回到中原省,李未先后跟邢书望还有河阳的父母官劳勇胜聊了聊,他们在大方向上都很支持,只是在细节上稍有犹豫,最大的担心就是害怕李未出价太高影响河阳完成正常的销售任务。

    “这个您放心,到时候粮食局出多少钱,我这边也是多少钱,要是最后粮食局没收够,我直接按照收购价给他们补足缺口就行!”李未这么一说,劳勇胜也放心了。

    回去准备一番,等三夏时节来临的时候,河阳各乡镇都出现了惠农公司的小麦收购点,他们也开始收粮了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