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8章 登海种业-《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李耒在研究所待了几天,发现李登海的研究能力确实强,但在商业经营上就显得一般了,玉米研究所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产权,和当下许多企业一样,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,创业之初只能采取集体企业的模式,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愈发显现出来,既然是集体企业,那上级单位就有权对研究所发号施令,而他们的命令往往都不够科学,不符合研究所发展需求。

    李耒也把这个问题跟李登海提了,李登海也很无奈,其实他也有摆脱集体束缚,成立真正的民营企业的想法,但囿于对商业问题认识不深,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
    “有些问题还是尽早解决的好,越拖越麻烦!其实想要改变产权,只要找到合适的办法也不难!”李耒拿出了鲁冠球解决万向产权的方案做例子,“现在可以稍微吃点亏,多给集体一些利益,把产权明晰下来,然后再一步步的赎回。”

    李登海谈起育种的时候滔滔不绝,说起商业问题就有些迟钝了,“听起来好像不错,但是我实在是没精力管这些。”

    光是山东海南两头跑育种就够他头疼的了,再让他处理产权问题,根本不现实,李耒也只能叹气,“哎,让你处理这些事情确实是浪费,不过要是处理不好,将来还有更头疼的地方!你要是有个信得过的搭档就好了,你专心搞研发,他专心处理商业上的事情,这样就方便多了!”

    说者无心听者有意,李耒的话让李登海豁然开朗,他猛地一拍大腿,“你说得对,我确实需要一个擅长商业运作的人来帮我管好研究所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他不停地大量李耒,面前这位不就是很适合的人选么?要说商业运作,他把惠农搞得那么大,全国各地都建有分厂;更重要的是他懂育种,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而且从他讲述万向的案例来看,他对产权问题的认识也很深刻。

    要是能把他拉过来,让他把玉米研究所从集体企业变为民营企业,他肯定能给办得妥妥的,而且玉米研究所说不定还能因此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,可以购买更多更好的设备来进行玉米育种。

    回去后,李登海越想越觉得这个办法好,他干脆找来研究所的核心骨干一起讨论这个问题,在听说了李耒的种种事迹后,他们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,他们也早就想摆脱集体企业的身份了。

    于是李登海找到李耒,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想请李耒和他们合作,共同搞好玉米研究所。

    “让我来跟您合作?”李耒听了还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玉米研究所日后会发展成登海种业,是中国杂交玉米种子的龙头企业,公司市值过百亿。

    我就是出于对李登海的敬仰,顺道过来看一看,没想到竟然有了成为登海种业原始股东的机会。

    “对啊,你懂农业,也懂商业,除了你之外,我也找不到更好的合作伙伴了!”李登海理所当然地说道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