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章 十佳青年-《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本次获奖的其它杰出青年还有文艺界的代表、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,军队代表兰州军区某部军械修理所志愿兵李润虎,他刻苦钻研本职业务,熟练掌握专业修理技术,并和战友成功研制了多项重大革新成果,而且还是学**标兵。

    教育界代表,辽宁盘锦实验中学校长魏书生,他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,不断思考和探索,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,包括定向、自学、讨论、答疑、自测、自结六个步骤,即“六步课堂教学法”,是一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育家。

    基层员工代表HLJHEB市电讯局话务员勾艳玲,1986年,她参加了全国邮电职工练功的表演赛,以熟记BJ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、西安、哈尔滨等大城市的15000个号码的最高纪录,独占全国同行鳌头,并因此荣获全国劳模。

    此外还有国营厂的厂长、研究所的所长等不同行业的代表,而李耒作为民营企业家的一员,能被评选为全国十佳青年,这也表明了国家的态度,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要鼓励的。

    所以得知他得奖后,刘永好和鲁冠球等老朋友比他自己还要高兴,因为这预示着他们的事业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了。

    拿到聂卫平的签名后,李耒趁着会议还没开始,就奔着另一位获奖者去了,这位是农业和科研领域的代表,山东莱州市玉米研究所所长李登海,他被称为“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”,和袁老齐名,有着南袁北李的说法。

    “李老师您好您好,早就久仰您的大名了,今天能在这儿见到实在是荣幸!”李耒上前热情地握手。

    李登海的经历非常传奇,身为玉米研究所所长的他实际上只有初中学历,全靠自学成才,他在村里担任农科队队长期间,萌生了搞玉米育种的想法。

    为了打好基础,他花费三年时间学完了《遗传育种》和《土壤肥料》等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,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实验记录,整理了二十多项有关育种、栽培、肥料等方面的实验材料,终于打开了农业基础理论的大门。

    有了足够的知识,他开始了更专业的育种工作,经过多年努力,他培育的种子第一次突破一千五百斤的大关,此后李登海不断培育出玉米良种,1988年夏天,他夺得了亩产逾千公斤的我国夏玉米最高产量桂冠。

    日后,他培育的玉米品种还会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,2005年创亩产1402.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到了李耒穿越的时候。

    “过奖过奖,不好意思,请问你是?”他认识李登海,李登海却不认识他。

    “我是李耒,惠农公司的负责人,我在中原农学院读书的时候,就经常听老师说起过您,我们家种的玉米,也是您培育的。”李耒恭恭敬敬地说道,李登海的名气虽然没有袁老那么大,但在李耒心中一样值得尊敬。

    “哦哦哦,我其实也听过你的名字,就是不知道你长什么样。”一听说是半个同行,李登海非常高兴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